栏目导航
龙潭椪风茶文化研究 ─ 在地知识的传承
作者:江裕春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龙潭 椪风茶 茶小绿叶蝉 在地知识 
描述:的地勢環境外,當地茶農戒除農藥的依賴習慣,也是促成椪風茶具永續農業經營之意義所在。因此,本研究目的乃為探究龍潭地理環境及客家文化對椪風茶文化形塑的影響,並實地進行椪風茶製作的參與觀察,以翔實記錄茶農的農作經驗。研究發現農業政策及龍潭特殊的地理環境,是構築椪風茶文化的外在因素,而較深層的內在因素,主要係環扣於茶農與土地間的共生關係、在地知識、生產技術,甚至是地方政府所推展的椪風茶節慶活動。
龙潭乡客家生态旅游之策略分析
作者:陈治玮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策略分析 龙潭乡 龙潭 客家 生态旅游 
描述:息濃厚。同時盤點龍潭鄉境內生態旅遊資源,找尋適合發展生態旅遊的地點與方式並以策略分析結合生態旅遊,並歸納出永續客家生態旅遊的發展互動模式。最後依環境、文化、政治、經濟以及社會五個面向探討生龍潭鄉客家生態旅遊發展策略,藉由研究結論與建議,做為日後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之參考。
龙川方言的南北比较研究
作者:侯小英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龙川方言 差异 比较 
描述:bsp;  本文重点调查了龙川佗城和上坪两镇的口音,同时简要调查了老隆、通衢、鹤市、四都、车田、铁场、龙母、岩镇、麻布岗、细坳十镇口音,以佗城、上坪为代表,兼及其他各镇,从语音和词汇的描写、比较入手,分析龙川客家话的内部异同,并在内部比较的基础上,扩大到与邻近方言的外部比较,对龙川方言面貌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    根据所调查的十二镇口音的异同,可将龙川方言大致划分为南片和北片。佗城、老隆、通衢、鹤市和四都等南部镇口音较相近,为南片;上坪、麻布岗、细坳、岩镇等北部镇口音差别不大,为北片;铁场虽然处于南部,但它的口音却和佗城等南部镇相差较远,而与相邻的五华基本一致,总的来说更接近北片口音;车田和龙母则表现出一定的南北镇过渡口音的性质。其中,北片口音与兴梅等地区的客家口音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而南片口音,跟河源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跟增城、惠州等也有不少共同点。这种类型的客家话语音、词汇特点,有不少是跟粤语共有而跟梅县等多数客家话不同的,但我们却很难简单地认为这些特点都是受粤语影响的结果,只有在进行更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龙川县客家话的[K-VP]问句——兼论粤赣地区该句型的分布
作者:邓丽君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龙川县 客家话 句法 语用描写 汉语方言 方言语法 
描述:进行句法和语用的全面描写,并在考察移民史和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探讨其来源,以期引起人们对客家话这一语言事实的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我们首先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和查阅地方史志的基础上考察了[K-VP]问句在赣闽粤三省中的分布。总体上看,这种分布呈现出“南北纵向”的态势:自北往南不连续地波及赣东北、赣中、赣南、粤东北、粤东以及闽南地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赣南和粤东北,出现了一个广阔的[K-VP]分布区。就[K-VP]的具体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归并为“可VP”、“暗VP”、“阿VP”、“敢VP”、“莫VP”等几类。 位于粤东北的龙川县是一个纯客县,也是一个比较纯粹的[K-VP]型方言区,即没有[VP-neg-VP]型问句与之共存,所以对龙川话里这一问句形式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我们将龙川(登云)话中的[K-VP]分成“阿VP”和“阿是VP”两种类型,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与比较;同时我们还比较了龙川话[K-VP]、是非问与普通话[VP-neg-VP]、是非问在语用功能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对应关系图。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对龙川话[K-VP]问句的描写是列举性而非穷尽性的,随着考察与分析的深入,肯定还会发现更多的语言现象。 鉴于[K-VP]问句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布更多的是语言特征“扩散”的结果,而非同系属方言“演变”的结果,我们将从方言地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粤赣地区这一问句形式的来源。在考察移民史和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我们推测,“可VP”有可能是北方汉人南迁时从苏皖地区带来的。至于“暗VP”,主要有两种推测:一,来自苏皖地区,就像“可VP”一样;二、源于本土,也就是说,早在客家先民入粤以前古龙川县就已经广泛使用这种问句了,客家人是在入粤以后才受影响采用了这种问句形式。第二种推测的可能性显得更大一些。 在客方言区里,[K-VP]问句的分布只限在赣南、粤东北地区,而包括梅州在内的广大客话区所采用的却是[VP-neg-VP]问句,后者才是客家话主要的反复问句类型。通过对客家话[K-VP]问句的全面考察,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客家话的内部差异,为方言语法的类型学比较提供更多的例证。
龙南客家围屋旅游资源及其深度开发研究
作者:陈茂珍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龙南 客家围屋 旅游资源 深度开发 
描述:屋旅游资源,创新围屋旅游产品和管理制度,是围屋旅游产品“复活”的必经之路。本论文设三个章节重点进行探讨。第一章为绪论:介绍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术史回顾。第二章为龙南客家围屋旅游资源概述:龙南客家围屋的形成与旅游资源特色;龙南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的现状;龙南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现存的问题。第三章为龙南客家围屋深度旅游开发的对策。
黑衣墨镜下的原生情感与认同抉择:论罗大佑的专业认同与国族/
作者:黄美池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罗大佑 专业认同 国族/族群认同 生命史 
描述:個道道地地的本省人,為什麼會如此堅定地建立起個人對於中國國族主義的認同?他的認同發展是如何形成的?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其專業認同以及國族/族群認同的形成基礎是什麼,影響其認同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本研究將羅大佑的生命史分成四個階段分析:(1)童年與青少年時期(1954-1971)、(2)音樂初放光芒時期(1972-1985)、(3)音樂專業時期(1986-1999)、(4)音樂政治時期(2000-2009)。就專業認同的部分而言,羅大佑在音樂初放光芒時期受困在醫學與音樂的掙扎中,面臨人生道路的重要選擇。這樣的不確定感,終於在音樂專業時期有了決定性的突破,羅大佑在這個時期捨棄醫師專業身分,堅定地擁抱音樂工作,完成他的音樂專業認同,展開他做為一個作曲家的身分認同,並於音樂政治時期朝向舞台音樂劇的作曲家邁進。 至於羅大佑各階段的國族認同狀態,不論是童年與青少年時期(1954-1971)的「國民黨版的中國認同」、或是音樂初放光芒時期(1972-1985)的「反國民黨威權體制的中國認同」、音樂專業時期(1986-1999)的「文化中國版的中國認同」、以及音樂政治時期(2000-2009)「反台獨的中國認同」,雖然沒有出現轉折性的改變,他的中國認同始終如一,但是因為各階段用以對照「我群」的「他群」是有所不同的,也因此形成羅大佑各階段「中國認同」強度上的差異,呈現了 「我群」之所以彰顯,其實是源於「他群」所刺激的實例證明。羅大佑的國族認同觀在台灣統獨爭議及國族認同分歧的架構脈絡下,反應了台灣中國國族主義之國族認同型態及價值。而他的族群認同發展狀態,雖然身為客家人與福佬人的綜合體,童年與青少年時期以及音樂初放光芒時期抱持著內在客家、外在福佬的雙重認同,但是為了抵抗福佬強勢的「台灣民族主義」,逐漸以「我是客家人」的宣稱,將自己的族群認同與中國國族認同相互結合,並在音樂政治時期形成了自然平實的客家族群身分認同。
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
作者:李玲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黄遵宪 文学地位 《人境庐诗草》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饮冰室诗话》 
描述:主吾种,续吾教”。受梁启超的影响,黄遵宪在古典诗坛中备受关注,时人撰著诗话,争收人境庐诗。从政治文化的中心上海、北京,到政治文化的边角香港;从主流报刊到非主流报刊;从维新派到一般诗人、学者;都对黄遵宪的诗作和政治事功予以佳评,黄遵宪誉满天下。虽然各家诗话都没有象《饮冰室诗话》那样视黄遵宪为第一流的诗人,但都赞赏他的域外诗和抚时感事诗,公认人境庐诗的开新价值和黄遵宪“每饭不忘君国”的可贵精神。在文学革命之前,黄遵宪不是单一的“诗界革命”偶像符号,他文学上承载的形象和意义是多元复杂的。这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他是在古典诗歌的谱系下被推崇的。 <br>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首开文学史著作论述黄遵宪诗歌的先河,围绕着“我手写我口”来表彰黄遵宪倡导白话文的贡献。胡适回溯诗界革命找寻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根源,而黄遵宪是诗界革命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个,又有白话诗作,于是被提拔为白话文的先行者。由此黄遵宪新旧两属,既是晚清诗歌改良运动的代表诗人,也是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开始了黄遵宪在新文学的视野下被推尊的过程。胡适的影响下,1920—1940 年北京上海广东争相梓印人境庐诗、笺注人境庐诗、刊布人境庐遗作,于是读者翘首以盼的黄遵宪诗集和遗稿近乎井喷出现。既有黄遵宪乡人为了建构客家中原根源认同而选笺人境庐诗,亦有胡适信徒青年大学生校点人境庐诗,亦有守护文言诗传统的青年诗评家全注诗集,也有黄氏后人争先恐后地重印诗集,密集刊布遗稿。 <br> 随着诗集出版热潮和遗稿的密集刊布而来的,是人境庐诗的研究热潮,时人的文学史著、诗话络绎缤纷叙论黄诗。1920—1949 年的断代文学史、文学通史和文学专题史(总共26种)纷纷叙及黄遵宪。除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等少数几种文学史著外,大多数文学史著(其中大多是师范、高中教材)叙论黄遵宪的角度比较单 一,内容大同小异,郑振铎、陈子展等人编撰文学史采用了梁胡二大师对黄遵宪的评述,而后的文学史著又取资郑振铎、陈子展等人撰著的文学史,如此陈陈相因,摭拾梁启超、胡适的观点而成定论。黄遵宪被众多文学史著纳入为重点作家,标志着黄遵宪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定了。这些文学史著经由教学,向一代学子提供了黄遵宪是一个伟大诗人、爱国诗人、白话文先驱的共同论述。这种共同论述,具有传承性,影响着一代学子的行为和思考模式,这代学子传灯接力,一脉相承,为黄遵宪持续稳定地在1949年之后保留文学史的一席地位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的文学史观、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基本上奠基于20世纪之前的三、四十年,也即是皆奠基于“近代”以及“五四”学术群体。之后黄遵宪研究,不同程度不因袭、重复、引申胡适的观点,使黄遵宪坐稳了五四新文学先驱者的地位。 <br> 与文学史著叙论黄遵宪的内容单调而重复相比,文学革命之后的七家诗话选评黄诗,虽片段只言,但是内容丰富多面,既有沿袭前朝梁启超、狄葆贤、潘飞声、陈衍等各家诗话的观点而推崇其域外诗和感事爱国诗,也有针对黄诗研究的热点问题的争议,也有从中西文学比较的角度赞赏黄诗,还有结合时代的反帝爱国的主潮来品读黄诗的诗史特色,不乏精彩而有价值的见解,由此“可知公度诗近年来已被人们热烈地研究之一斑了。”与文学史撰著者大多为五四学术社群的成员不同,诗话的撰著者虽然不是旧朝遗老遗少,他们政治观念上大都趋新,但是他们酷爱传统文学,反对尽弃文言,爱惜旧体诗,有心赓续诗学传统,有意识地运用诗话这种古老的文体来包容时代思想。从他们的诗话论评黄诗来看,与文学史著叙论黄诗摭拾他人陈言为定论相比,他们独到的见解多,内容多面丰富,精彩纷呈,显见了黄诗在民国古典诗学中仍然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br> 这就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和奠定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由新文学导师胡适接力推崇黄遵宪,推助了黄诗热。1920、1930 年代黄诗研究热潮,固然是梁启超和胡适的影响汇集而导致的,反映出黄遵宪得到新派旧派两方的赞颂,但是政治情势,“国难日深,国亡有日”的关头,《人境庐诗草》中大量的感事诗作有救亡之助,也有力地推助了黄诗的刊布和研究热潮。
高高屏地区实施「客语生活学校」学生对客家歌谣态度调查研究
作者:徐瑜滢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语歌谣 客语生活学校 态度 
描述:校」學生對客家歌謠的態度調查問卷』作為研究的工具,以高高屏地區縣立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為母群體,並依據學校所在地採隨機抽樣,抽取19個班級,問卷回收後,共得有效樣本570份。根據受試學童問卷填答結果,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分析後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居住於非六堆地區的學童對於客家歌謠的態度較六堆地區學童積極。二、客語能力較佳的學童,在客家歌謠各項態度上表現較正向積極。三、父母持鼓勵態度的學童,在客家歌謠態度的整體表現上最正向積極。四、母親族群為客家籍的學童,在客家歌謠態度的整體表現上皆較積極正向;父親族群為客家籍的學童,在對客家歌謠的功能及重要性的認知態度上沒有影響,僅在客家歌謠的喜愛及認同態度以及學習態度較為正向。五、居住於非客家地區的學童對非客家族群音樂的喜愛及認同態度較居住於客家地區學童正向。本論文並提出有關客語歌謠教學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高雄汕尾国小车鼓表演艺术探讨:以『桃花过渡』剧目为例
作者:张玉芬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汕尾国小 车鼓 车鼓戏 桃花过渡 表演艺术 宜兰本地歌仔 客家三脚采茶戏 七子戏 
描述:過渡』的源流與發展、以及舞步動作或是曲調音律的比較。因此本文將以汕尾車鼓手抄本中的『桃花過渡』作為研究基礎,首先探討目前汕尾國小車鼓表演藝術中,教練編修的『桃花過渡』與原抄本的差異。接著分析手抄本中的劇情內容,對於手抄本的文字語詞進行校對與修正,然後輔以閩南語拼音註解。期望藉著本研究使汕尾國小車鼓社團『桃花過渡』演出的文句、語詞能夠更清楚明瞭。接著再探討教練缺頁補齊後編修『桃花過渡』的文本內容與表演形式,從中去分析與印證流傳於民間的小戲,在演變過程中如何因為環境與人為(傳承者、藝人、與文人的編修)因素而改變。 論文寫作首先從抄本資料的比對進行文本內容的分析,再從『桃花過渡』的劇情內容進行結構分析,然後比較汕尾國小車鼓、台南七股竹橋里牛犁歌陣、與台灣其他車鼓的表演形式,了解彼此間的關連性。 對於這一齣『桃花過渡』小戲,也將從出現在台灣其他劇種中的研究資料進行收集解讀與分析探討。研究中發現宜蘭本地歌仔將『桃花過渡』穿插在《呂蒙正》中演出;客家三腳採茶戲則將『桃花過渡』的演出加入《賣茶郎》的情節中;還有曾經流傳於台灣的七子戲也有『桃花過渡』的演出。 從以上這些其他劇種的『桃花過渡』與車鼓的『桃花過渡』相互比對、分析和探討,然後比較各劇種裡的劇情內容與表演形式的異同,可以讓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桃花過渡』在台灣的流佈和發展。
高雄市城市意象行銷之研究-以愛河為例
作者:鄭美緣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地區行銷 城市意象 愛河 
描述:深具地方特色的地區行銷方案,如「高雄愛河燈會」、「東港鮪魚季」、「大甲媽祖觀光節」、「鹽水蜂炮」、「太麻里金針花季」、「三義桐花祭」等等,這些「觀光特產」都已成為台灣名聞國內外的民俗文化活動。近幾年來高雄市政府汲汲營營地以「水和光的特色」來營造城市意象,高雄市許多市政建設都以燈光為主題,包括「愛河」、 「城市光廊」、 「河堤公園」等,而其中最具有代表的便是「愛河」。今日的高雄已蛻變為全國最美麗的城市,愛河居功厥偉,功不可沒,高雄成功的城市行銷經驗已成為高雄市的傳奇。本篇論文以「地區行銷」、「城市意象理論」為基礎,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找出影響愛河環境意象的因子,以AHP層級分析法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式,邀請幾位產、官、學的專家,研討出未來愛河環境意象之經營策略,以期能永續經營,帶動整個大高雄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繁榮。經由專家學者的問卷調查,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看法:1. AHP研究架構第二層之排序為特殊建築(群)與實態性空間、其次為藍綠帶系統,節慶活動最後。2. 在AHP研究架構第三層之排序為河岸設施(如單車道、親水石階等)為第一,其他依次為文化建築(如電影圖書館、歷史博物館、客家文物館等)、公園(如親水公園、仁愛公園等)、愛河河道(如觀光船遊河等)、跨河橋樑(如中正、五福、七賢等橋)。3. 在AHP研究架構第四層方案選擇之評估指標中,以採行愛河意象化方案最優,提升愛河旅遊、餐飲相關產業方案次之,愛河嘉年華方案再次之。